一、学院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广西环境类以及地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全院有教职工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16人、博士后1人、博士30人,学院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4人。学院下设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学科教学(地理)三个硕士专业。
学院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与科研场地,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研究所。相关学科配备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
2013-2017年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165项,获得科研经费3084.7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广西创新团队(200万)、广西科技重大专项(660万)、广西杰出青年基金(60万)和广西高校“百人计划”项目各1项,撰写专著和主编、参编教材以及获授权专利4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约140篇被SCI、EI或ISTP收录,SCI一、二区论文近27篇,在痕量环境污染物分析测定的新方法、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方向获得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实验室简介
1.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主要针对广西及西南地区拥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展研究。以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保护、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2.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该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有:(1)重金属污染控制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岩溶石山区水质保障理论及技术研究;(3)环境污染物生化分析理论与技术研究;(4)水污染控制工程材料及技术研究。
3.广西高校岩溶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包括岩溶生态与生态修复、气候变化与岩溶生态水文过程、岩溶环境污染控制化学三个研究方向。
三、学科方向与特色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2007年环境科学学科获得广西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成为广西重点实验室;2009年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该实验室通过验收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年,该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学科、岩溶生态与环境变化实验室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尽管本学科办学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已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形成了环境分析、环境生态与生物修复、环境污染与控制、环境材料及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地表环境过程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发展态势很好。现有硕士生导师25人,教师队伍有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2人,学科队伍中2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广西高校八桂学者和广西高校“百人计划”各1人。
课程与教学论(地理)专业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设立于2010年,是我校为适应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培养点之一。本专业目前只有地理教学论一个研究方向。本专业的师资结构是: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9人;另外聘兼职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正高)2人,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副高)4人。在研究培养过程中,强调导师指引下的独立研修模式,逐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扎实的教学实践技能、较高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
地理学科教育硕士专业设立于2010年,是我校为适应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学科地理硕士学位培养点之一。目前,本专业的师资团队结构是: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9人;另外聘兼职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正高)2人,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副高)4人;目前,共有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绘与制图实验室、气象与水文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制图实验室;在多个县、市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学校建立有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普通高校、师范院校、教育管理机构、重点中学、示范中学等。
四、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环境与资源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地理)硕士学位和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如下: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制 | 研究方向 | 导师 |
08300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 3年 | 环境分析化学 | 蒙冕武、蒋治良、陈孟林、温桂清、黄智、于方明、宿程远、钟山、张漓杉、梁爱惠、胡乐宁、黄思玉、邓华、康彩艳、刘庆业、赵晶瑾、龙腾发、谌斌、张杏辉、崔天顺、侯满福、翟禄新、张发旺、姜光辉、郭芳 |
环境功能材料 | ||||
环境生态修复 | ||||
环境污染控制 | ||||
地表环境过程 | ||||
040102 | 课程与教学论 | 3年 | 地理教学论 | 王月 |
045110 | 学科教学(地理) | 2年 |
| 翟禄新、崔天顺、侯满福、王月、王小禹、梁保平、杨恬、文喜福、张荣荣、吕方元、王晓川、黄凯 |
五、导师简介
详见http://yzdxc.com/zjxz/yjsds/(点击查看)
六、实验设备
七、奖助学金政策
入学后,每个硕士研究生每年的奖助学金为6000元,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500-10000元不等,评奖比例一年级为100%,二三年级为80%。此外,学校还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奖学金、贫困生助学金、华藏奖学金,孝廉奖学金,真龙奖学金等,金额1200-20000元不等。
八、联系方式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邮 编:541006
电 话:0773-3690219
E-Mail:zhx@mailbox.gxnu.edu.cn
学院主页:http://yzdxc.com/
附件: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及研究方向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笔试考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备注 | ||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 ③ 302数学二 ④ 833环境学导论 ⑤ 889自然地理学 | 1. 环境监测 2. 环境监测实验 |
| 1.研究方向为01、02、03、04的参考书目为1,初试考试科目为①②③④;研究方向为05的参考书目为2,初试考试科目为①②③⑤。 2.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 ||
研究方向: 01环境分析 02环境生态与生物修复 03环境污染与控制 04环境材料及环境资源开发利用 05 地表环境过程 | ||||||
初试参考书目 | 1.左玉辉主编.《环境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 (第四版),高教出版社,2008年4月。 |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 1.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 |||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及研究方向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笔试考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备注 | ||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 ③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 无 | 1. 地理教学论 2. 自然地理学 |
|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 ||
研究方向: 01地理教学论 | ||||||
初试参考书目 | 请参看国家统一考试大纲。
|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 必须填写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教出版社,2008. 3.赵荣等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赵济等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
045110 学科教学(地理)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及研究方向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笔试考试科目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 备注 | ||
045110 学科教学(地理) |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 ③ 333 教育综合 ④ 870地理教学 论 | 1. 自然地理学 |
| 本专业只招收前置学历为地理科学类的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考生 | ||
研究方向:
| ||||||
初试参考书目 | 333 教育综合科目的参考书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 1.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教出版社,2008. 2.赵荣等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济等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